雷軍在 10 月 11 日下午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條動態(tài),「小米汽車在新疆塔縣做高原測試,我們到了喀拉庫勒湖,這里海拔 3600 多米」,之后又補充到「實際測試地在帕米爾高原,平均海拔超過 4000 米,有 20 多位工程師在這兒,他們主要測小米 YU7 的高原續(xù)航、充電情況還有防曬性能。」
網(wǎng)友拍攝到的車隊畫面顯示,除了 YU7 外,還有幾輛披著厚重偽裝的小米全尺寸 SUV 測試車,最后一輛編號是「041」。
雖然過去網(wǎng)上曝光過各種各樣的「昆侖」測試車的參數(shù)和諜照,但是目前能確定的信息并不多,或許完全確定的只有——小米「昆侖」將搭載增程式動力系統(tǒng),車長預計超過 5.2 米,定位全尺寸 SUV。
畢竟,小米汽車一直在強調(diào)「為每一個不甘平庸的你,打造一款與眾不同的車」。而在社交媒體流出的測試車諜照中,我們似乎看到了這種「不甘平庸」的證據(jù)——
編號為「066」的測試車頂部有一處明顯隆起,從輪廓來看,像極了比亞迪靈鳶無人機系統(tǒng)的停機坪,也可能是可升降頂或露營艙裝置。
小米汽車的發(fā)展路徑和獨特氣質(zhì),讓我不由得想起 60 年前的另一家造車巨頭——福特。
20 世紀 60 年代的美國,經(jīng)濟復蘇、文化多元。搖滾、反戰(zhàn)與嬉皮士風潮,讓年輕人渴望自由、公路與未知的遠方。
福特敏銳地捕捉到這種文化浪潮,于 1964 年推出了初代 Mustang(野馬)——一款面向年輕人的個性化跑車。
這輛起售價僅 2368 美元的跑車,提供了令人咋舌的定制自由,擁有 17 種車身顏色、30 種內(nèi)飾搭配、從 101 馬力的 1.7L 直列四缸到 271 馬力的 4.7L V8 的 8 種動力選項,以及敞篷、快背、硬頂三種車身形式。
野馬在 1965 年銷量突破 60 萬輛,占福特總銷量的 20%,兩年破百萬,成為美國史上最成功的首發(fā)車型之一。
緊接著的 1966 年,福特又推出了 Bronco(烈馬),以應對人們「離開城市、擁抱自然」的需求。
Bronco 不是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豪華 SUV,方正的外形、短軸距設計、四輪驅(qū)動系統(tǒng),讓它在沙漠、泥地與雪原中如魚得水。在個性化配置上,第一代 Bronco 提供了前排斗士座椅、轉(zhuǎn)速表、牽引桿、輔助油箱、絞盤等一系列套件。而改裝套件方面則提供了露營設備以及包括輪胎、底盤等一系列的高性能套件。
由于定位精準,第一代福特 Bronco 在上市的第一年就收獲了 23776 輛的銷量,直到半個世紀后的今天,Bronco 依然是福特品牌里最具文化感染力的車型之一。
野馬和烈馬的成功,在于它們精準捕捉了時代精神——粗獷、自由、冒險、不被定義。
和小米汽車類比起來,是不是有種「彼時彼刻,恰如此時此刻」的味道。
甚至從福特的中大型 SUV Expedition(探險者)身上,我似乎隱約能看到一些小米「昆侖」的未來。
如今的 Expedition 買家是年輕的千禧一代,他們喜歡帶著家人上路,由于他們正處于探索生活方式的階段,他們追求冒險,更有可能拖曳車輛,遠離路面。
小米「昆侖」的目標并非僅是家庭出行,它還是希望在做一輛全尺寸 SUV 的基礎上,依然能夠帶來浪漫的探索精神。
根據(jù)定位類似福特探險者、坦克 500 等車型,我們有一些對小米全尺寸「SUV」昆侖配置的猜想,純主觀。
三排 7 座或 8 座布局,第二排可旋轉(zhuǎn)形成對坐空間;
分體式天地尾門,下方尾門可翻折作為桌板或靠背;
前排搭載貫穿式天際屏,后排配備可滑動觀影屏;
電動中控臺,儲物模塊可前后移動;
四驅(qū)系統(tǒng)與較強的越野能力;
豐富的改裝選項,如車頂帳篷、無人機平臺等;
增程式動力架構,大電池 + 小油箱的高續(xù)航方案。
(封面圖由微博 @拉面師傅 Desigan 使用 AIGC 創(chuàng)作)。